20.横扫东南亚赌庄-《重生之再无遗憾》


    第(2/3)页

    叶君觉得陈磊磊有些自信过度提醒他说:“要到他们的上限加一块要投几百万美金你确信要这么做?”

    “确信。”陈磊磊露出了令人恐怖的自信。

    “这可真是大手笔你小子够敢的。”阮国庆露出了赞叹。

    “呵呵我这人没什么爱好就是爱赌要赌就赌大点赢也痛快输也痛快。”

    叶君赞许的点了点头又向陈磊磊确认了一下比分之后打电话给手下安排了陈磊磊的投注。

    如果今晚的比赛真的像历史一样,而且大庄家都认帐那陈磊磊将赢得2亿7ooo万美金以上如果能再扫一两次那就真能踏入华尔街了。

    但其实陈磊磊本人并不想进华尔街也进不了华尔街他只有理论的知识没有熟练的市场操作经验及深厚的人脉关系。他要想去世界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必须要有真正的金融人才来辅助。

    这样的人才到那里找?

    联合国俱乐部有么?

    也许有。

    重生前陈磊磊听过联合国俱乐部里的一个可以被称作传奇的故事:

    22岁,他孤身返港,身上只有接私活所攒数千元,其父并无任何资助。

    彼时的香港,风尘中已满是繁华,入夜霓虹灯亮起,城市如巨大的迷宫。

    他在迷宫中埋头奔跑,“香港是商业社会,人很现实,成皇败寇,你要赶上,只能摄位”。

    粤语中,摄位便是找机会上位,用尽一切手段。

    他返港那一年,股票走红,香港企业家在中环皇后大道上,成立远东交易所。

    交易所大堂外墙被拆除,改成一层玻璃,港人俗称“金鱼缸”。

    每日,穿着红马甲的交易员们忙碌奔跑,在黑板上写下股价,散客们冲前接单。

    所有有关财富的人间悲欢,在鱼缸中一目了然。

    1972年,他穿上红色背心,编号190。

    多年以后,他依旧怀念穿着红背心站在黑板前的感觉。他是鱼缸中的明星,无数贪婪目光盯着他手中的粉笔。

    他冷静,高效,不贪小利,又机灵百变,很快博得各家上市公司喜欢。

    虽然工资每月只有100元,但他私下自己炒股,一年内便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那是港股的黄金时代,全香港酒楼都在卖鱼翅捞饭,红烧鱼翅配白饭,一碗8元到30元不等,占当时月收入四分之一,但股民们乐此不疲。

    每日收市,他总会和同事去吃鱼翅捞饭,然后打麻将逛夜总会,有时兴起,还会乘游艇出海。

    暗夜海上,远望维多利亚湾,就像看一片霓影蒸腾的海市蜃楼。

    好景不长,1973年开年,香港突降冰雹,此后形成魔咒,凡有落雹,必有股灾。

    1973年3月,恒生指数开始狂跌,一路跌到月,从1774点跌到120点,跌幅92%。一斤白菜都比一手股票贵。

    报纸上满是破产、跳楼、自杀,詹培忠赚来的100万输得干干净净。

    他将这次失败定义为人生洗礼,称经此风浪后,人生再无可惧。

    远离股市后,他帮朋友打理了两支足球队,但终归志不在此。绿茵场尺寸有限,胜负也太过简单。

    80年代,他结识了南洋富豪陈松青,并成为其御用操盘手。

    在他运作下,陈松青旗下控股公司佳宁,股价狂飙16倍,而他也因此得名“金牌庄家”。

    盛名之下,益大、侨联及维达等公司纷纷找他坐庄。鼎盛时期,他坐庄公司达20家,超整个港股成交额的1/10。不到3年,他晋身亿万富豪之列。

    当时港媒称,他炒股如“猪笼入水”。猪笼呈网,打水本是一场空,但换个角度想,水从四面八方涌来,恰如财运亨通。

    成为大亨的他,喜欢约记者吃饭唱歌。每到歌厅,必点红歌,最爱《洪湖水浪打浪》和《南泥湾》。

    港报形容其“叱咤叫喊,汹汹崩室。”

    临别时,他习惯从口袋掏几叠千元大钞,一张一张抽出,扔在歌厅银盘之上。

    1983年,香港又落冰雹,股灾不期而至。

    佳宁公司倒闭,大富豪陈松青因经济罪入狱,他声名受损,金牌庄家有口难辨。

    他一怒全家移民加拿大,然而生活温吞无趣,当地股市佣金高昂,难寻用武之地。
    第(2/3)页